新中国第一艘自造游艇“4209”下水内幕
2011/3/10 16:19:34


这艘已经落魄的4209,记载着当年的光荣与梦想
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现代游艇生活是西方的舶来品。事实上,中国的文人墨客很早就开始享受在船上喝酒作诗、欣赏美景―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二十四船之中,就有两条船是游船。只是由于始于明朝万历之后的“海禁”,加之近代中国工业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游艇的制造更变成了“落后”和“空白”。
间谍相助 绝密开发
1964年,海峡两岸正处于政治敏感期,大陆军方在金门截获台湾一艘小型间谍艇。“这艘5公尺的小型快艇是美国政府送给台湾,用当时大陆从未见过的新型材料玻璃钢(学名玻璃纤维增强塑料FRP)制成的,”一位游艇业界资深人士透露。此前,小型快艇大多使用木制或者橡胶材料,但是在暗礁较多的海域,因为牢固性不够,安全性无法保障。
这艘新型快艇让高层颇为惊讶,并下令进行研究。当时的国家建材总局对这种玻璃钢的材料进行了分析,发现它是一种以玻璃纤维或其制品做增强材料的增强塑料,遂进行开发模仿。
江苏常州玻璃钢船厂承担了这项艰巨的任务。这是一家老牌国有企业,40年后的今天,当全球游艇大牌悉数进军中国市场时,他们还延续着“国字头”的风格。而在那些被尘封的历史档案中,你可以看到由该厂研制的、中国第一艘玻璃钢快艇下水是在1970年。这艘船的制造和研发在当时是绝密,不过,那个时期的游艇仅仅用于军事和交通运输,还无法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游艇。
常州玻璃钢船成了“典型”。在政府的安排下,他们扶持了一些同样性质的船厂。在常州玻璃钢船厂待了30多年,任技术研究所所长和经营副厂长的黄振纲(现为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船艇分会秘书长),如今已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他对《游艇业》记者回忆,当时的很大任务是对其他船厂 “扶上马,送一程”。
1982年的梦工厂
中国大陆真正意义上的游艇产业伴随着改革开放,一路走过这三十多年。从1979至1982年,三个项目开始了中国大陆的游艇产业。
1979,东莞玻璃钢船厂接到香港贸易公司“来料加工”项目,制造了8艘30英尺帆船,用于出口英国。1980年开始,香港招商局与澳大利亚一家游艇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就是当时的 “外外合资”公司在蛇口生产传统游艇,也同样用于出口。这种游艇速度很慢,但行驶时间长,造型方方正正,非常结实。
而第一艘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游艇诞生于1982年。那时,费平与其他二十几名“文革”后第一批恢复高考的大学生,揣着自己的造船梦来到位于江西九江湖口的9318厂(现为江西九江同方江新造船有限公司)。当时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现分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和中国船舶工业集团)驻香港分公司华联船舶贸易公司承接了4艘52英尺豪华游艇订单,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决定由708所进行设计,9318厂施工制造。费平等大学生们有幸参与到第一艘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游艇。
708所为此成立了专门的设计班子,并派出考察小组到欧洲等游艇先进国家进行考察,回来后集思广益,完成了52英尺游艇最后的技术设计。这艘游艇设计新颖,甚至放到现在来看款式也不会太过时。游艇设有升降尾阱,乘船的人可以在里面钓鱼,此种设计当时在世界范围内都算是最新款。游艇没有名字,设计代号为“4209”。
技术设计完成后,交由9318厂进行施工设计和模具打造以及最后的游艇制造。这就进入了最艰难的时刻。9318厂由总工程师王启达为技术负责人,愈绍森负责船体,杨学如负责轮机,沈乃铮负责电汽,许庚生负责工艺。
这艘船的建造施工虽然都是当时国内的一流高手,但建造过程却困难重重。施工所用98%的材料国内都没有或者不符合要求,甚至连打磨用的砂纸、玻璃纤维等都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橡皮艇网-橡皮艇资讯、橡皮艇知识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