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90后男生对抗海洋污染 用青春清扫太平洋垃圾
2015/9/16 13:51:41
       

这个夏天,北太平洋的海面并不平静。
近30艘航船自西向东并驾齐驱,从太平洋中部夏威夷群岛驶向美国西部旧金山口岸,历时一个月。
每一艘船的船尾都系有用来收集海水中塑料碎片、量化塑料污染程度的拖网,船员们还使用GPS定位系统和一项专门设计的手机观测应用来记录塑料出现的情况。
与它们同行的还有曾服役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海洋斯塔尔”号。这艘长达52.1米的研究船在舰队中担任母舰,它装备有两张拖网、两张渔网和一个高空观测气球,用于对大尺寸塑料物进行捕捞,并绘制空间分布。
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洋环境考察,被称为“大远征”。其观测范围覆盖350万平方公里,在短短几周内收集了比过去40年都更丰富详实的塑料污染资料。
统领这场考察行动的是一名年仅21岁的年轻人——来自荷兰的博彦·斯拉特。
他还有一个更为宏大的“10年计划”——清除北太平洋环流带中42%的塑料垃圾,“大远征”只是准备过程中的一部分。他的团队将对收集的样本进行统计和研究,精确估算北太平洋塑料污染物数量。
这个1994年出生的小伙子,正站在全世界对抗海洋污染的最前线。
人们会把环保问题推给“子孙后代”,而他会说:“我就在这里!”
3年前,斯拉特站在TED演讲台上,第一次向公众介绍自己“拯救海洋”的想法。他有点“婴儿肥”,穿着松垮的衬衫,头发长得遮了眼,讲起话来不断走动,像一个标准的“愤青”。
前一年暑假,他在希腊潜水,“看到的垃圾比鱼都多”。朋友指着满地的塑料袋对他说:“快看呐,那儿有一千多只‘水母’。”
“我们就不能想办法把它们清理掉吗?”17岁的少年愤怒了。
查阅相关资料之后,他愈发难以释怀。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里,全球每年生产塑料近3亿吨,其中约有10%流入大海,包括食品包装、吸管、杯盖等。
在波浪和日光的作用下,塑料垃圾互相碰撞、粉碎成不可计数的微小碎片。这些碎片在海洋生物眼中与食物相仿,海龟们常被塑料袋堵塞住胃,活活噎死或者饿死。信天翁的尸体里能找到牙刷、打火机、高尔夫球……
这些塑料会向海水持续释放多氯双酚、多氯联苯等有害化学物质,污染食物链和地球的环境,最终可能毒害到人类本身。
然而,让斯拉特更为愤慨的是,他的疑问似乎无人可解。
“每一个人都对我说,一旦塑料进入海洋,我们就再也无能为力了。我想知道这到底是不是真的。”
这位爱好工程学、自称“强迫症星人”、13岁时创下“最多水火箭同时发射”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少年决定“死磕”到底。
在对潮汐和洋流进行研究后,斯拉特发现,在环流的作用下,海面上形成了五处塑料废弃物集中漂浮的旋转水域。
这些区域的废物垃圾密度大,并且蔓延出巨大的面积。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是“太平洋垃圾带”,其面积是英国的6倍,人称“第8大陆”。
传统的海洋垃圾处理方式基本等同于乘船出海捕鱼。由于塑料垃圾会随着环流的推进漂流旋转,捕捞难度增加。太平洋垃圾带发现者查尔斯·摩尔曾估计,清理此处的垃圾需要7.9万年,不仅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还可能把鱼类当成垃圾一同网走。
带着这个未解之困,斯拉特去亚速群岛潜水。他感受着水流的力量,突然灵光一闪:“既然海流可以朝你而来,又何必辛苦追逐它?”
在他看来,塑料随波漂流并不是一种妨碍,恰恰是一种解决方案。与其花费燃料驾驶船只“追捕”垃圾,不如根据洋流的走向设计一个“坐享其成”的收集设备。
根据斯拉特的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橡皮艇网-橡皮艇资讯、橡皮艇知识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